史铁生在《活出爱》一文里说,“人与猪的自然差别是一个定数,人与人的心理差别却无穷大。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向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 

年届不惑,才懂得此乃真相。真佩服这些眼明心亮的前辈把道理说得这么透彻,只可惜,自己不探索、体悟一番,总似信非信,愚蒙迟钝。年少气盛时,一群哥们姐妹,凑成一堆,信口开河,说得投机了,就以为彼此了解,互为知己。渐渐地,才明白,摆在眼前的大小事,哪怕一同经历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感受也是大相径庭的。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神经系统,思维模式与情感模式是多么不同,即使有许多共同点,还是免不了差异;甚至当你觉得十分默契时,也不过是一种错觉,彼此之间的心理差别仍然有如鸿沟。那么,人与人之间究竟是可以互相理解的么?

当然可以,肤浅地讲。

我母亲跟我侄子说:“你将来长大了,一定要记得你的伯父伯母,尤其是你伯母,她只差没生你,为你付出的比你亲妈还多。你要是工作了,挣了钱,记得拿一些给他们花。”我那十三岁的侄子用力地点了头。我听母亲转述给我这个情景,立即跟她说:“你以后千万别再跟孩子这么说了。你知道吗?我上大学之前,你经常这样跟我说,我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对我很好,以后长大了,要记得报答她们……我的感受呢?我觉得非常恐慌,甚至害怕得不敢回来!”其实这些心里话,我从前对母亲说过数遍,只是她忘记了。她不懂得一个儿童或少年承受着这种恩情的重担有多难受、多害怕。与其给他施压,不如对他说,你伯父伯母都很疼爱你,希望你能好好培养自己,将来过得幸福快乐。

事实上,你越给孩子松绑,孩子越容易自发地感恩。如果他没能力予以物质上的回报,他也会常回家看看;如果他有足够的实力,他自然不会拿不出手。而不断地强调他报恩,正好迫使他忘恩负义——他承受不起,只好远远地躲避。

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互相理解的么?哪怕是我母亲和我姐姐,相处了三四十年,天天事无巨细地聊来聊去,但彼此也并不能真正“理解”,我们之所以互相接纳,是出于爱,出于尊重和信任。想起中年三毛每次回家,父母都把她当不能自理的孩子看待,半夜跑到她的房间替她盖被子,出门追着她嘱咐要看红绿灯……不管她怎么沟通怎么解释,父母也不能改变做法,他们理解不了女儿需要的父爱母爱还包含着信任,相信她已经是个完全独立的成年人,她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魏蔻蔻的母亲不也是这样的么?每次她从荷兰回趟家,她母亲就极尽厨艺之能事,摆弄一大堆吃的喝的,用尽一切软硬办法怂恿她一吃再吃,搞得她肥上一圈,苦恼不已,所以她说有一种母爱叫“多吃点”,有一种孝道叫“不减肥”。以前读到这些生活琐事,觉得无他,母爱的一种极端表现而已,然而今天再看,陡然发现哪怕是至亲,两颗心也未必真能互相理解。

亲人之外呢,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客客气气的联系。哪怕再中肯的建议也只能客客气气地提出,哪怕再中肯的批评也只能恰到好处地点明,哪怕再发自肺腑的同情也只能隐隐约约地显露,因为你其实无法了解对方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小J读高二时,他叔叔问我:“你预测小J能考上什么大学?”我实话实说:“虽然他现在在年级排名不是特别靠前,但以他的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我相信,只要他用心培养自己,他可以考上复旦。”谁知道,一周后小J见到我,犹豫了半天,才鼓起勇气跟我说:“老师,你以后千万不要再跟我叔叔提到我了!他那个大嘴巴,见人就说我将来能考上复旦,我父母也以为我应该能考上复旦,搞得我很烦很难受、压力很大……”我愣了一下,真没想到,那么一句诚恳的回答,会给小J带来这等烦恼。小Q听了则说:“你干吗要烦恼啊!如果我回家听大家都说,我将来能考上复旦——高兴还来不及呢!借众人吉言,拼吧!”

就这么一句话,大家的反应还天差地别,不用说两个人在心灵深处的互相理解了。所以,当粉丝们去看望脑瘫诗人余秀华,对她的诗和她的处境表示理解时,她嘴上虽然附和,回过头却不以为然:“其实一个人不可能真正理解另外一个人。一个人的生活是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构成的。我不需要别人理解我,别人的理解对我也是一种负担。”

那么,人活在这个世上,坐定了逃不了孤独的网。

逃不了孤独的网,还要时时聚众喧嚣,是为何故?消磨时光?

dashang

谢谢支持!欢迎评论、分享。

微信:yemeibin2013

微信公众号:jyzh2015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