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光明日报》1996年12月3日第7版《破除陋习移风易俗》一文中,有如下一个句子:

“这种吃喝风,一浪费财富,二损坏形象,三有碍健康,百害而无一益。”

句中,“损坏”应改为“损害”。“损坏”与“损害”都有使宾语蒙受损失、由好变坏的意思,但也存在着细微差异,不能混同。

一是搭配对象不同。“损坏”多与具体物搭配,如“~公物”“~庄稼”“~路面”等。“损害”多与抽象物搭配,如“~名誉”“~利益”“~身心健康”等。

二是意义的侧重点不同。“损坏”往往是使受事在外观形式上受到损伤,“损害”则往往是使受事在内容性质上受到损伤。同是与具体物搭配,“损坏牙齿”“损害眼睛”中的“损坏”与“损害”一般是不能互换的。因为前者侧重于指牙齿的外形上受损,后者侧重于眼睛的视力(即性质、功能)上受损,尽管前者也可涉及牙齿的功能。再如“损害身体”的“损害”,涉及的是内在的体质,所以不能换“损坏”。同样,上文所引句子的“吃喝风”“损害形象”的说法,不是指形象表面上受损,而是指内在的(品质上的)受损,因而,不能说“损坏形象”。

“损坏”表示外观形式上受损,不大可能与抽象物搭配。

陆续读到几处“正中下怀”的语句:

①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稿子呢?我真想化作飞蛾,潜入他们的编辑室,把他们的口味摸得一清二楚,让我的每一篇稿子,都正中他们的下怀。(韩翰《霜叶在窗》第256页,作家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②原来,这个院子他们没有修造完毕,家道就中衰了,所以落得个大而不当,这点正中我父亲下怀,他想买过来,把它建好,建成内外院落,再种上花花草草,正合他的想法。(端木蕻良《化为桃林》第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③此意正中相如下怀,他决定开个酒店,由文君当女掌拒,他跑跑腿,干干杂活,也可以酒会友,以酒谈赋,这颇符合他风流倜傥的性格。(辛月生《才子与状元》第11页,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正中下怀”,意思是正好符合自己的心意。“下怀”指自己的心意。这个成语只能用于当事人自己,不能用在别人身上。

例如《水浒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行者真空〕见师父提了去,正中下怀,好不自由自在。”

《孽海花》第三十一回:“彩云本在那里为难这事,听了这些话正中下怀。”

下,本指位置在低处,也可指身份、地位低。中国人有谦卑的传统,所以以“下”自称。以“下”称他人显然不礼貌,不符合中国文化的习惯。

前些日子读到这样一句评论某作家作品的话,说该作品:“不事雕琢,却自显深厚老道的文字底蕴,是本文的一大艺术特色。”

近日,不经意间看了一会儿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正赶上播放哈尔滨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在讲历史上少有的由女人发动的“辛酉政变”。这个女人就是慈禧太后。政变后,她垂帘听政,当了清帝光绪的家。

该讲坛有字幕显示,出现了多次称时年不到三十的慈禧“谋划之老道、处事之老道”字样。

可惜上述两个地方有个词,用错了,这个词,即“老道”。

“老道”,口语里常这么说道士。道士是人们对道教徒的称谓。道教的创始人为张道陵,徒众尊其为“天师”,故又称“张天师”。其道也被称为“天师道”。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显然是位大文化人。孔圣人当年都曾向他问礼呢!后来老人家退隐,著书《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以“道”为核心,编织了一个思想体系,逐渐成为道教信奉的主要经典,称为《道德真经》。他老人家也硬是被道众们尊为教祖,且慢慢地,上了天宫,成了玉皇大帝左右神明“太上老君”,即“三清”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所以,说起老道,总和道教有些瓜葛,总是个名词用法。

这般看来,用“老道”评价作品,不妥。那用什么?用“老到”。

“老到”,是个形容词。

1.老练稳妥;办事老练,到位。《天雨花》第一回:“相公虽则在年轻,听他出言多老到。”《好逑传》第四回:“这事虽是 水运 设骗,然亦贤契做事不够老到。”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她的一举一动都像个多年的媳妇,麻利,老到,还带着点自得的劲儿。”

2.指文学艺术上的功夫精深。 清·李渔 《怜香伴·强媒》:“ 石兄如许青年,为何文字恁般老到,多少尊庚了?” 郑振铎 《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 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笔力老到,风格苍劲。”

3.老实;规矩。《红楼梦》第六十五回:“那些男子们,别说贾珍、贾琏这样风流公子,便是一班老到人,铁石心肠,看见了这般光景,也要动心的。”

洁泯《今天将会过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那时候盛行文学必须服膺于政治路线的需要,复杂的生活场景被写成两条路线、两个阶级黑白分明的世界……”此处“服膺”一词使用不当。

揣摩作者的意图,大概是把“服膺”理解成“服从”了。其实,“服膺”和“服从”意思相差很远。“服膺(yīng)”有两个义项:

①(道理、格言等)牢记在心,绝不忘记。如“服膺弗失”等。

②(道理、格言等)衷心信服,非常佩服。如“服膺真理”等。

如:《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朱熹《四书集注》:“服,犹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

而“服从”则是遵从、听从、不违背的意思。上文应改成“文学必须服从于政治路线的需要。

从2007年2月到3月,《现代快报》连续选载了《明朝那些事儿》中的若干章节。刊登在3月15日的那一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

上引文字中的“协从不问”,正确的写法应是“胁从不问”。“胁从”,被迫相从者;也作动词用,表示被胁迫而随从别人做坏事。法律上有个名词,叫“胁从犯”,即被胁迫、诱骗参加犯罪的。可见,“胁从”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并非主动干了坏事;其二,并非主犯,更非首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