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何要苦苦追寻标准答案

在我对学生进行自招或者综评面试辅导时,经常遇到同学拿着真题来问:“老师老师,你快告诉我这道题怎么回答?”

表情和动作与在学校里问老师题目的样子别无二致。甚至会有更进一步的同学问:“老师你能告诉我哪些地方是给分点吗?我要怎么回答才能让考官满意?”

这是典型中国学生思维。但凡考试,一定有正确答案,即使没有正确答案,也一定会有给分点。大部分中国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都是踩在一个一个得分点上获得的。但是如果要用标准答案和给分点来要求面试,就丧失了面试本身的意义了。

面试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像笔试问题可以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给分点。面试的回答不要求精确的相似,需要看到的是你身上的只属于你的特色。你之所以是独特的你,就是因为每一个答案都是私人订制,独一无二。

每次被问及标准答案,我通常会反问:“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回答呢?”

大多数学生会顿一下,然后嘿嘿一笑,说出一个简单的思考方向。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回答既没错误,也并不出彩,基本都是保守的选择。

我会顺势点头说:“对呀,这样可以。那你具体会怎么说呢?或者是,你还能有更好的想法吗?”

然后,大多就没有然后了。

大声说出你内心想法,它就是“答案”

如果你依旧用一种答对题目拿到分的态度来面对面试准备,那么你需要从心态上首先进行调整。老师可以给予的指导,不是把一个现成的完美的答案告诉你,让你记住然后在面试场上这样说;而是在你想到的说法基础上,告诉你怎么回答会更好,你的什么经历更能突出你的优势可以告诉面试官,怎样组织语言更能突出你的个性特点。换言之,一切都基于你自己的情况,面试能力的提高,不是从错误到正确的跨越,而是从可以到很好的提升。

举个例子

有8个盒子里会有1个盒子藏着录取通知书,你已经选择了一个盒子。你不能打开任何一个盒子,也没办法通过声音、重量等线索来判断通知书在不在你手里的这个盒子里。现在你有一个机会可以换一个盒子,你觉得你要不要换?

数学好的同学的同学一眼能够看出这是一道概率题,于是理科比较好的同学立马刷刷刷地在心里面开始了复杂的计算。单纯从概率的角度出发,“换盒子”能够拿到通知书的概率应该要高于“不换”。那是不是意味着,我没有按照答案说换,就回答错了呢?

当然不是!

学员小陈当时是这样回答的:“老师我知道这是一道概率题,可惜我是文科生,很坦白的说概率论我也学的没有这么好。不过我可以很坚定地回答,我不想换。比起失去一个曾经拥有过的希望,我宁可从来没有拥有过。”

我下意识的扫了一眼她的报考专业,哲学、历史学。很好,我带着很大的兴趣追问:“为什么会这么说,你曾经遭遇过什么样的事情让你这么害怕失去呢?”

小陈后面侃侃而谈,用过往的经历论证选择不能优柔寡断。

这个例子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看出了这个同学的高明,既很好的回避了自己的弱项,把话题重新引向了自己擅长的领域,又在这个过程中,让面试官看到了她的成长过程。

别怕犯错,要敢于面对

作为过来人,我非常理解从应试的大江大海里打拼出来的同学们对于标准答案有怎样的执着。大家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达成分数上的完美,很少有人会去质疑,这样的回答背后遵守的是一种怎样的逻辑链?我还能用什么其他的方法去应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给了学生很多标准化的要求,对于标准化以外的反思和质疑,还停留在一个非常基础的水平上。而大学要求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科研素养,通常就在这样的质疑和反思中诞生。摆脱对标准答案的依赖,是做好准备进入大学的学术状态的第一步。未来的大学生活里,课题导师问你,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不会再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给分标准,你需要给出自己的看法。

长期对标准答案的依赖,让很多同学非常害怕错误。在自招辅导课上经常会有学生这么说:“完了老师,我完全没有想法。”事实上,真的逼一下,也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只是长期的习惯告诉他们,我的答案可能不对,所以还不如不说吧。和标准答案不一样的答案都是得不了分的,而不得分就意味着通不过,甚至在一秒内上升至没有前途的判断。很多同学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答案,除了害怕犯错之外,还担心被嘲笑,觉得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太离经叛道或者太偏颇了,觉得我要是这样说了会不会让面试官觉得我是个疯子或者还没有长大?

所以很多同学,在失败经历和挫折经历上很难有出彩的地方。不是千篇一律,就是敷衍带过,就害怕考官看到自己的弱项。

这种畏惧错误的心态是比表达能力差更可怕的地方。

“稚嫩”才是你最真实的面目,

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完美的

你自己的想法或许稚嫩,或许偏颇,那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没有人要求大家在17岁的时候就成为一个思想大家。你可以去诚恳地分析自己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的,你的想法和念头的产生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只有在同学一步步的分析当中,一个生动立体的学生形象才能呈现在面试官的眼前,你的思路背后所代表的创新潜质和能力特长才能被面试官和学校所认可。面试官乐于看到一个并不完美但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非常真实的学生的样子。如果连真实的成长过程都值得批判,那我想也没有什么真正有价值的回答了。

学校告诉我们要成为优秀的人,老师告诉我们要出类拔萃,要赢过很多人。其实所有外部的评价,都抵不过你内心对自己的认可,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这种自我认知是稳定而客观的,你所展现出的优秀和出类拔萃才是真实的,不会因为失败和挫折而瞬间摧毁。

面试的过程,就是这种自我认知的展现。

面试的准备,就是这种自我认知的挖掘。

“你要做的不是重塑一个自己,而是在那些成功和失败的过往里,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这是我对我学生的唯一要求!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