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诚心诚意地认为:我们这一代父母,是有史以来最苦逼的一代父母。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他说自己最骄傲的“成就”有两点:

一是白手起家做成了年入千万的公司;

二是坐在电脑前面好几个小时,眼睛都快瞪瞎了,才终于给儿子秒杀到了炙手可热的课后补习班。

再比如,我还有一个学霸朋友,他家儿子去上奥数,同桌有个漂亮女生,题目做着做着就哭得泣不成声。

然后,补课老师就赶忙跑过来安慰了,老师说:“不会做啊?没关系。我已经把所有题目都发给你的爸妈了。课堂上做不完回家做,回家不会做,让你爸妈学会了,接着教你做,直到会做为止……”

朋友没有接着说下去,但我私心以为:听了安慰以后,小姑娘一定哭得愈发惨烈了!

我只想说:老师你真是神补刀啊!老师你真是太残酷了!

于是很多朋友就对我说:“还是你开心啊,孩子不大,你们全家就逃到美国去了,课后班、兴趣班、补习班统统不用给孩子报,一放学,孩子们就在草地上跑跑跳跳,要多放松就有多放松,真好啊。”

我默默地擦了擦汗,这件事儿吧,说起来还真的挺复杂的。

1
放羊式的教育存在吗?

我的美国朋友有家邻居,墨西哥裔,家里有6个还不知道是7个孩子。他们家信奉的真正是“放羊式”教育。

孩子爸爸是园艺工人,专门帮助周边居民打理草坪和花园。这位爸爸有个爱好,就是看电视。趁着黑五打折,他花几百块买了个超级大的电视,屏幕大到客厅里都放不下。

客厅放不下怎么办呢?爸爸就把电视安在了车库里面,又在电视对面放上一组又软又大的沙发。

从此以后,只要爸爸休息在家,他家的车库门就是敞开的;只要车库门敞开,他家的电视就是放得哇哇响的。

他家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家门口骑车、打球、做游戏,累了就和老爸一起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看多久都可以。

上补习班?听都没有听说过!

上面这样的生活,是美国生活的一个面。以上这位爸爸并不是特例。许多老美真就是这样看着电视,开着party,无忧无虑地带孩子的。

所以说美国孩子过得轻松的人,并没有错。

可是,我还有一位朋友,他有一户白人邻居,同样是美国人,夫妻俩一个是斯坦福大学的老师,一个在知名IT公司工作,算是美国社会的上中产阶层。

这夫妻俩,住着很好的学区房,但因为不是顶级学区,所以“不得不”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把家里的孩子送去几十公里外的爷爷奶奶那里上学(爷爷奶奶住顶级学区)。

美国公立学校放学很早,小学生下午3点左右就没课了,作业负担也轻。可是,据我朋友说,每天晚上7点之前,这家邻居的孩子是不会在社区里露面的,因为放学以后,他们还要去上培训班。

当然,这对老师-工程师组合的白人夫妇在美国还算不上有钱人。真正的有钱人,比如公司CEO,会把孩子送到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去。

私立学校的价钱,永远对得起教学质量。好的私立,动辄一年四五万的学费,还不算杂七杂八的活动费用。

美国人又和中国人不同,中国家庭很多只有一个孩子,昂贵的私立,咬咬牙也就上了。美国人孩子多,上私立更加显得奢侈。

不过呢,私立学校有个好处,放学时间大多在6点左右。比公立学校多出来的那些时间,孩子们都在干什么呢?也是各种兴趣班。

我有朋友的孩子,就在这样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读书。3点以后,学校提供艺术、科学、体育等各类兴趣班供孩子们选择——有些兴趣班,比如舞蹈、足球,不需要另外付费;而另外一些高端的课程,比如科学实验机器人,比如象棋围棋高尔夫,比如马术帆船,都是从外面请来老师上课,必须另外付钱。

说到底,完全放养的教育是有的,但无论在哪个国家,中产阶层(及以上)都不会给孩子选择这样的教育。

2
华人的“兴趣大不同”

不过,就算一样是上课外班,美籍华人的课外班,和美籍老白的课外班,也是很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写墨西哥裔和非洲裔美国人的兴趣班?因为他们真的是放养式教育,真的基本不上课后班。)

先说数量上,美籍华人参加兴趣班的数量更多,涉及的范围也更广泛。

前几天我遭受了一位华人妈妈的一万点暴击——她告诉我,她所在的华人“推爸推妈团”里,每个妈妈每天下午都会带着孩子四处上兴趣班,从周一到周六,没有一天闲着的,只有星期天会放假一天。

“有些孩子一天要上两种不同的兴趣班,比如,一个钢琴加一个跆拳道;或者,一个数学加一个网球课。”

“有些华人孩子下午3点放学以后,上中文课后班到6点钟,接着再上一两个小时其他种类的课后班,回到家已经都8点了。”

“有些华人孩子同时在补习中文、西班牙语和英语三种语言。”

相比之下,我这种只给孩子报两三个班的,真是弱爆了!

除了数量,美籍华人在课后班内容的选择上,也和老白大不相同——

因为受了朋友的刺激,我给孩子们新报了一个学画画的课后班。不出所料,班上的孩子,90%是华人孩子,另外的10%里,还有90%是带亚裔混血的孩子。

我的孩子们还学钢琴,他们钢琴班上的孩子90%是华裔,另外10%里,差不多一半是印度人,一半是亚裔混血儿。

有一次我和一位当老师的老白朋友聊天,她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她说:“你们中国人,是不是每一个都会弹钢琴?”

我说:“是的,我们每一个人还都会少林功夫。”

玩笑归玩笑,回头想想还真的是,似乎我每一个身在美国的中国朋友家,都有几个小琴童。

而且我们中国人还特别舍得在钢琴上下血本。

我家孩子刚学琴的时候,我给买了个5000多美金的雅马哈。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大方了,可是隔天我就受了刺激,因为朋友给她家孩子买了个古典三角大钢琴,占了整整一间客厅。

又隔了几天,我又受了一次刺激。

那天我在公园和几位越南妈妈聊天聊得挺好。一位越南妈妈说:“我要给孩子学钢琴了,我花了足足300块那么多钱买了个二手琴。”另一个妈妈说:“你买那么贵,万一孩子学到一半中途不学了怎么办?我就买了个几十块的电子琴。”

然后,她们俩一起转向我,也不问我家孩子是不是学了钢琴,只是问:“你买琴了没有?”

总之,咱们华人的兴趣比较偏向于“技巧型”、“学术型”。

美国的钢琴比赛,一排排全是亚裔孩子。有时候还能看到来自祖国的“比赛团”,刹那间就会有一种回到家乡的错觉。

“华人出学霸”,这还真不是吹出来的。

3
老白的兴趣在哪里?

那么,美国白人的孩子都在上什么样的兴趣班呢?

我家斜对面的邻居是徳裔美国人,三个儿子又高大又帅气。

据我观察,他们一个星期打两场冰球,学一次篮球。

为了配合他们的篮球课,他家老爸还在门口搭了个篮球架,供儿子们随时练习。

我带自家孩子去上冰球课的时候,他们的同学多数是白人。

我带孩子去上足球课,他们的同学多数是白人。

童子军活动,参与的孩子多数是白人。

就连跆拳道这样发源于韩国的运动,也受到了很多老美的追捧。放学以后,如果去我家附近的那家道馆看看,你就会发现:等候区坐着的,大部分是金发碧眼的老白父母。就连教练也是老白,说得一口流利的韩语,喊口令的时候,随时能够进行韩语和英文的“无缝衔接”。

白人明显热衷运动,两三岁的孩子,走路还摇摇晃晃地像只鸭子呢,就跑去游泳、踢足球、滑雪、打冰球了。

而且,越是群体性的体育活动,越是冲撞比较激烈的体育运动,白人孩子参加的比例就越高。

咱们华人呢?相对而言,会比较担心孩子的安全。

我的朋友就劝过我:“别带孩子打冰球,对抗太激烈,容易打出脑震荡。”

另外一个朋友劝我:“别带孩子踢足球,腿被铲骨折就麻烦了。”

还有朋友对我说:“滑雪课不要上,撞树上就完蛋了。”

相比之下,老白就比较神经大条。

有一次,我带孩子们上足球课,场边和一个意大利移民妈聊得蛮开心,她笑嘻嘻地抱怨说:“美国人真是太文明了。”

这话把我吓一跳,见惯了运动场边手舞足蹈给孩子加油的美国父母,我就从来也没觉得他们文明过。

意大利妈妈说:“要是在我们意大利,孩子在场上踢球,爸妈们在场下也恨不得互相踢起来……哪像美国人,就挥手叫两声goodjob就算了。这还叫踢足球吗?我家孩子的爸爸都看不下去了,说怪不得足球在美国没有希望……”

总之,美国白人孩子(尤其是低龄儿童),对学术类、艺术类课后班的参与度,远没有亚裔孩子那么高;

亚裔孩子虽然基本上也都要参加一两个体育类的兴趣班,但运动强度和“危险度”,仍然远远低于白人孩子。

而且,亚裔孩子对团体性体育项目的参与比例也要低一些。

4
美国版的“高考”指挥棒

为什么美国华裔和白人的课后班如此不同?

说白了,除了文化、性格和体格上的差异,华裔也是真没办法。

亚裔重视教育成绩好,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情。正因为成绩好,如果单单考虑成绩,亚裔申请美国大学将犹如砍瓜切菜一般容易,分分钟碾压其他族裔的孩子。

于是,一些美国名校就想出了应对的法子,明里暗里限制亚裔录取,来给其他族裔留出更多的录取名额。

2015年,一位华人家长曾经贴出一个帖子,抗议哈佛大学在录取上的“族裔歧视”。

帖子举了一位刚被哈佛录取的黑人孩子的例子,这个孩子SAT成绩只有1990分,没有主要获奖和课外活动;

而一位华人孩子,SAT2390分(足足高了400分),SAT三门满分,乐队首席小提琴手,学校计算机俱乐部创始人,7门AP满分……却只得到个“待定”的答复。

看完了哈佛对黑人学生的录取标准,我们再来看一下,一位2014年被哈佛录取的华人学生,究竟优秀到了什么样惨绝人寰的地步——

SAT2300分;

15门AP全部满分;

美国全国学者奖和奖学金;

加州科学奥林匹克比赛连续两届冠军;

学校物理和数学俱乐部负责人;

高中毕业开始创业;

热衷公益,每周去贫困地区辅导贫困儿童……

另外一名同样被哈佛录取的华人女生,除了各种学术奖项外,还是所在州的长跑冠军!

我还知道两个被藤校录取的华人孩子,除了成绩全A,玩得一手好乐器,一个在州长跑比赛中频频获奖,另一个是州摔跤比赛的亚军。

也就是说,亚裔的孩子要想进入名校,除了成绩要比其他族裔的孩子至少高出几百分,还需要在各个方面成为尖子和能人……

这也是身为亚裔的父母,为什么要把孩子送进“从学术,到文艺,再到体育”的课外班的原因。

和国内的父母们一样,美籍华裔父母也是为了帮孩子练好“高考”的十八般武艺啊。

越是被限制录取,越是要参加学术类课后班提高成绩;

越是被要求全面发展,越是什么课后班都需要上一点,以期提高综合竞争力。

亚裔学生的课后班热度,就是这样被一点点逼出来的。

所以各位家长们同胞们,哪儿也不比哪儿好过,走到哪里都是拼啊。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