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所名校的学生,能力天差地别

留学讲座,大家喜欢听名校故事,但是我反而喜欢泼一些冷水。几年前在15个城市的巡讲现场, 我向听众提出了同一个问题:

“倘若有两位同届大学生,毕业于同一所高校的同一个系,在同一年进入同一家企业的同一个部门,工作4年之后,他们的工作状态是否一样?(比如技能的掌握、同事之间关系、升职的空间等等)”

在15个城市现场,听众高度一致地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为什么呢?

因为两个人在入职之前所具备的工作动力、学习能力、处事待人的态度和技能本来就不同,因此即使来自于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系,在进入职场之后的发展速度也肯定不会相同。

那么让我们以同样的逻辑来看待留学。这个月就是美国大学发榜季,很多学生都已经陆续收到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请问当两位高中毕业生同年被布朗大学录取,并攻读同一个专业,在毕业之际,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是否一样?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

讲的更加亲切点,多年前当我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时候,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很多同学在成绩、在能力、在见识,都在我之上,这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原因何在?

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在入读美国大学之前,我的积累并不如身边的同学,就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科学实验的实操能力、体育技能、异性的交往等等。

在外人眼里,也许你看到的是一位以全A成绩毕业于纽约一所高中,被名校录取的我,但是自从我在美国私立高中任教之后,接触了精英式教学环境和资源,我极其深刻地明白当年的我和一位毕业于纽约市三一学校(Trinity School)的康奈尔大学同学,我们之间的距离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大。

尤其是最近两年我每年都会招聘十几位在读美国大学生来中国教学实习,因此两年累计面试了过百位美国大学生,印象深刻的有出版过书籍来自卢森堡在普林斯顿求学的国际学生,也有参加过大学生全明星田径赛的美国学生。与当年的自己相比,我更加清楚这些学生在名校的体验和收获是何等的不同。

美国大学如同自助餐,吃多少能吸收,全由你决定

家长们很在乎如何进入名校,找我咨询的家庭,不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往往聚焦于如何争取录取。如果教育是一场投资,那么很多人根本没有看清楚回报到底是什么。

我们普遍认为名校录取就是回报,但是面对各大名校逐年走低的录取率,尤其是中国籍学生录取率已经达到千里挑一,现实是大部分人是进不了名校的,难道大部分人的留学教育投资都是浪费?

我在这里做个比喻:美国大学教育如同一场最丰富、最美艳的自助餐,应有尽有。

  • 常春藤大学,就如同是一场5星级的自助餐;

  • 排名前50的大学就如同一场4星级的自助餐;

  • 排名前100的大学,就如同一场3星级的自助餐;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关注点在于如何争取到5星级自助餐的入场券,甚至不惜走捷径或使手段。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忘记了一个前提:吃尽山珍海味,你是否能有能力吸收营养并转换成自己的一部分?

荒野极限求生达人Bear Grylls 和奥巴马总统

一个人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我也来做个分值系统:

  • 极好:酸、甜、苦、辣、冷、热都不怕,连石头都能够消化的为5分;

  • 还不错:没有忌口的,一般什么都能吃,只要不过分,为4分;

  • 一般水平:有些可以吃,但有些必须得避免,为3分;

  • 消化偏弱:需要吃胃动力药物才能消化吸收的,为2分;

最理想的状态是你是一位消化、吸收能力极好(5分),又有幸享用5星级自助餐,那么你就是完美的5x5=25分。这些人既聪明,又勤奋,而且主动,从小到大就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

有这样的人吗?当然有!一位80后,高中期间获得英特尔科学奖,后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回顾自己经历,虽然我也进了名校,但是由于自身的积累不够深厚,我在大学求学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只得3分。尽管我有机会就读藤校,享用5星级自助餐,但是我的最终收获只有3x5=15分,远远低于满分25分。这也是我藤校教育的一大遗憾。

既然常春藤大学的机会属于极少数人,那么对于大部分留学家庭而言,要做的事情并非挤破头争取5星级的入场券,而是为自己打造出一个完美的消化和吸收系统。即使最终只能享有4星级或3星级的自助餐,但是最终的收获并不一定低于藤校,这才是真正的回报,这也是我的一大领悟。

始终坚信:教育,以慢为快,厚积薄发

居住北京的魅力在于即使我常居在中国,身边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同行,尤其是美国,比如美国顶尖高中Hotchkiss学校的前招生办主任。最近一次简单的午餐,我们就招生面试这个话题随性地展开了讨论,横向对比了美国本科、美国寄宿高中和和国际学校小学。

因为自己的女儿尚处幼儿阶段,因此我把讨论对象聚焦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门见山地向她询问她会考察哪些重要特质。我们当天讨论的其中一个问题,我建议家有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家庭不妨尝试一下。

"孩子都喜欢吃糖果。你可以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一是现在就给他一颗糖;第二个选择是让他再等30分钟,他将获得5颗糖。看看孩子将如何做出选择。”

这个问题简单,实际上考察的就是一种能力,侧面反映了一个孩子的成熟度。越成熟的孩子,就好比拥有更强大的吸收系统,这样的孩子在校受教育期间的收获就会大于同龄人。

根据不同的年龄,家长可以合适的替换糖果和等待时间。如果读者的孩子或者读者本人已经是高中生,不妨把糖果换成大学。如果今年已经被大学录取,你是否愿意参加“间隔年”(Gap Year),推迟入读大学一年?先接触社会,学会独立生活,再开始大学生涯。

目前虽然参加“间隔年”的英国学生只占全国应届毕业生的5%,在美国大概是1-2%,但是间隔年越来越受主流所接受,包括奥巴马的大女儿去年在南美参加了一次间隔年活动,延迟一年入读哈佛大学。

上周我去昆明访问朋友,拜访了普林斯顿大学在中国的间隔年项目。每年普林斯顿大学以全额奖学金的形式,支持35位已经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参加分布在全球5个国家的间隔年活动,推迟一年入学,每一个国家接待7位普大学生。

生活在中国,我们都觉得一切以快为王,尤其是互联网创业,但是唯独在教育,在学习,在成长,我坚信“以慢为快”或者“厚积薄发”的道理。我们往往把教育视为投资,但是很糟糕的是我们没有看清楚回报应该是什么。

如果你还在关注什么样的活动会打动名校招生官或者什么样的分数才能进入名校,我希望我的遗憾和领悟能够帮助读者重新认识对自己最重要的回报应该是什么。

---作者介绍---

林杰,公众号“林老师频道”(ID:linlaoshipindao)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