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身体的末梢”这句话是拉康说的,越想越有道理,越琢磨越有体会。刚听到这句话时,脑子里就出现一个意象,一个像八爪鱼一样软绵绵的身体,身体一个触角的边缘是语言系统。哈哈,竟然把自己逗乐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想起这句话,脑子里的意象产生了变化,还是八爪鱼的身体,但这个身体竟然被自己变大很多倍,罩子一样的语言触角牢牢罩住。我意识到,我被这个自己锁住自己的景象吓到了。

我们使用语言交流觉得合情合理,但当语言泛滥成河,语言就不是语言;当语言充满敌意和攻击,语言就不再是语言;当语言成了宣泄情绪的工具、达到目的的手段,语言怎么还能是语言呢?

按拉康的说法,语言是身体的末梢,那么语言其实要的很少,能做的也不多。

语言的功能,是把我们在这一刻感官体验到的内容,符号化的过程。感官体验包括感觉,知觉,情绪感受和思维过程。也就是说一切不在当下,不聚焦在此时此刻,不表达此时此刻发生的、感受的、理解的、领悟的内容就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了。

一个小男孩看着天空飞过的飞机兴奋地对父亲说:“我长大要开飞机”!父亲心想:这可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于是父亲对孩子说:想开飞机可没那么容易,不但要好好学习,还要好好锻炼身体,要保护好眼睛,要有坚强勇敢的意志力,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父亲的话还没说完,孩子眼里闪烁的光芒已经开始暗淡下去了。

父亲这满嘴的大道理也许没有错,但感觉到的分明是情感隔离,这些大道理就像一堵厚厚的墙,隔开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小男孩以后再看到飞机,一定不敢再想去开飞机了,因为一想到开飞机就会有那么多的要、要、要…… 谁都怕啊!

小男孩那时看到飞机在天上飞,也许感觉骄傲、也许感觉向往、也许感觉兴奋…… 这样的情感下孩子脱口而出的那句“我长大要开飞机”也许只是情绪的表达而已,至于他是不是真的想开飞机,还真不一定。父亲真的想多了,已经快要把孩子的整个人生都想完了。

其实,这时父亲只需用语言反应此时此刻看到的、听到的、感受的就已经足够了,父亲可以也抬起头看着天上的飞机对儿子说:“哦!在天上开飞机会是什么感觉呢?这时孩子就会巴拉巴拉的把他内心想象的感受说出来,此时父亲和孩子的情感是连接在一起的。

放大语言的时候就是丢掉此时此刻的时候。上面的父亲焦虑啊!他预支了焦虑,预支了孩子未来成长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焦虑。

一个听来的故事:一对男女约会,女孩迟到了半个小时。当女孩急匆匆赶来时,男孩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的一顿好骂,持续了半个小时。具体的细节我并不清楚,只知道这个男孩口若悬河、蔓延肆意的语言已经完全不是语言了,此时的语言是利剑和深渊,是那个男孩整个伤痕累累的过去。

男孩的语言不是在讲述当下女朋友迟到的事,而是在释放自己的恐惧、焦虑和不安,他回到了自己的过去,那些被抛弃、被欺骗、被不在乎、被玩弄的经历夹杂着愤怒、惊慌、无助与悲伤的情绪,铺天盖地的倾泻而来。

这种事情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其实,那个男孩的语言可以就聚焦在此时发生的、此刻感受到的事情上。当女朋友来的时候,他可以说:“这么迟,发生了什么?我感到很不安”。

为什么不能让末梢做末梢,却非让一个小小的末梢承担如此多、如此大的责任呢?那是因为本身的心理品质发展的不完整,许多应该承担重任的心理力量发展的不平衡。内心发展不平衡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没有足够的心理力量做支撑,也就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该承担责任的心理力量不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至于放大了处在最外部的连接系统——语言。

生活中许多人并没有发展出可以准确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有人会用情绪表达自己,有人会用行为表达自己,有人会用让别人不舒服表达自己,还有人会用做损害社会、破坏性的事情表达自己。

成长的任务是让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安好的各回各位,各尽其责,每个人都有责任让自己的语言心安理得的做身体的末梢。话不在多,此刻就行;语不在精,情在其中。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