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年前看《机器人总动员》的时候,觉的人类变成一群无所事事傻肥痴,应该还挺遥远吧。

现在看,是我太淡定。

德国近来对人工智能(AI)取代人类工作岗位的讨论铺天盖地,各大媒体唾沫星子乱飞,嚷嚷着10-20年内数字化会取代90%以上的工作岗位,进入“大众失业”纪元。 难民问题没人关心了,人工智能(AI)成了全民公敌。

德国版人民日报——《明镜》近期主题如下。

德国版《焦点访谈》——著名访谈节目Anne Will 最近一期也是8这个。

19世纪有了机器,20世纪有了电脑互联网,类似的社会恐慌曾发生好几拨了。第一拨被下岗的是大量工人、农民;第二拨被下岗的是白领中的低级工种,如文员秘书;但这次被触及的,除了前面两种,主要是一直高枕无忧的知识精英:连一直都“天塌下来也轮不到我”的医生、律师,近来都开始失业了。

世界在全球化:我们动车是西门子的,大裤衩是Scheeren(张曼玉前男友)的,医院CT机十个有三个是西门子的,三峡大坝的升船机是德国人做的。。。德国一直和我们千丝万缕地唇齿相依。资本和技术是高速跨国流动的。德国都这样了,中国还毫无动静继续花式鼓励生二胎,不怕两个待业,一双啃老,全家拿低保吗??!

大阪大学人形机器人Geminoid TMF和真人原型

2

一直以来的公众视角中,机器人就是疯狂科学家在玩闹似地满足自己的造物主情节。实际上,有形、无形的机器人早就开始偷偷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

德国的CCTV——ARD电视台近来推出了一个大型问卷(https://job-futuromat.ard.de/),向各行各业征集目前的数字化改造进度。好事的DrBing赶紧召唤小伙伴一起八卦。

遭殃型

放射科医师Dr.A告诉我,他们行业的取代率是50%(50%的工作量可以被技术取代)。该工种含金部分是看片,俗称高级找茬连连看,一直依赖“老司机”肉眼经验。

12年,谷歌公布他家的仿人脑深度学习宝宝“DistBelief”,宝宝有自学能力,能“看图识字”。

今年8月,IBM家的分析宝宝沃森,连夜读了多篇论文后,用10分钟就诊断出了一起白血病。

这些爱学习,不喊累的宝宝,真会要了Dr.A这些靠肉眼经验值吃饭的亲的命了。

外科手术,以前一直是贼拉炫酷的纯“手工活”,现在不是了。邻居Dr.Korp说:“我们医院已经准备引进手术机器人了,名叫达芬奇。以前一个OP一堆人团团转,以后可减少大量人手。”

律师朋友中遭殃的有两个:公证律师Dr.B说岗位取代率是56%,另一个国际金融法律师Dr.W是11%。同为律师,公证事务主要是大量标准化信息处理,机械性高,遭殃早;国际金融法的“不规则程度”比较高,看重个人经验和灵活头脑,还能悠着点。

安全型

广告公司的文案创意A说:我这行的取代率是0%。你想,机器来写“走心“广告词?不!可!能。。。但以后大部分人口都没购买力了,就不需要这么多广告,也不需要那么多文案狗了,咋办?唉不说了,得赶紧写那3年还没写完的低俗小说。

另外两个,企业破产律师和企业合并律师的取代率几乎为0%,这两个工种含金量主要是每次不重样的棘手问题(垃圾活儿本来就是实习的可怜孩子干的),主要靠抖机灵、谈判斡旋能力吃饭,于是一致说:会很多公司要破产合并,看来要走上人生巅峰了!

帮凶型

材料工程师D表示:“公司就是做机械手臂的,我负责感应设备。害人下岗真对不起”。

前学长M是数据库工程师,他说:“刚完成一个报税系统的大项目,主要是做分析AI的数据接口。唉!我其实也等于帮凶了,这个项目完成估计得有几百个税务师,分析师下岗了。。。但现在的AI都能自己写程序了,我们IT人还真有点被亲生娃坑的赶脚。”

德国不莱梅大学机器人足球队,已获得3次机器人足球世界冠军

3

上面说的取代率是针对今天的技术水平,按目前人类的技术迭代速度,可是每五年翻一番的啊。

知识精英被下岗那绝对比当年炼钢工人惨,花了十多年受专业教育,熬出头没多久冷不丁得上街卖豆浆、炒面条,收垃圾,你说气不气?

“您好,我是Dr.B,这片垃圾场的放射性废料是我承包的,当年学物理”

“请无需多虑。我是Dr.W,当年是医生,只回收医学废料。”

“感谢配合” “不谢!”

哎呀扯远了。。。

数字化改造元年的到来,意味着我们的娃即将面临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DrBing的读者都是城市中产。以前,中产的娃按照标准的中产教育路线规矩地走,成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后,人生很少出幺蛾子。现在,报错个专业,后果很严重。

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智能手臂友好握手

4

原因:一个知识精英,专业人士,往往是多年的高校和职场教育共同培养的结果。他们的职业保障在于专业性,代表着很难被取代——培养这样一个精英,时间很长,没法批量化。

但是技术革命不管,首先它来的快,一个新技术市场化时间很短——例如,德国人88年发现巨磁阻效应,97年投放市场,实现硬盘容量从4G提升到几KG,速度真措手不及。

其次,新技术是对整个行业平面打击的,知识精英的专业性就从“保障”成了“致命伤”——整个职业都没有了,往哪儿跳槽?专业性越强,转型越难。

虽说“专业性”是致命伤,但又不能没有“专业性”。不然沦为底层劳动力,就真得去收废料了。所以,还是要把娃培养成:

“机器不可取代”的专业人士

就是说,中产家长对孩子的早期培养,要考虑“非常规”元素。

以前,“非常规”是不被看好的,是让家长、老师头痛的特质,如:

1. 思维发散  

2.叛逆  

3.感性

日本人形娱乐机器人HRP-4C

5

思维发散就是俗话说的思维灵活,脑洞大,跳出常规,出奇制胜。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对立的,逻辑思维电脑厉害,发散的就不如人脑了。

朋友粥悦悦家儿子小花生米,5岁时听完个故事可以瞎编下去,絮絮叨叨几小时,最后故事人物都全变了,情节却完全顺畅。。。这种娃放公立小学,作业老师立马就给个大咔嚓——和标准答案不符;作文给个鸡蛋——和主旋律不符。

但长大后,无论是创意设计还是管理经营,棘手问题都是发散思维解决的,规规矩矩能办的事儿,AI两下给你办好了。(看律师例子)

所以娃“无厘头、荒谬”,想法和“标准答案、常理”不一样——那可是好事,要倾听,保护,赞美,开发。比如你做饭,娃“捣乱”,你拿一个锅问:这个可以干什么。一般,娃回答可以做饭熬汤。你可以加入一点游戏成分,引导娃开脑洞,说出锅可以当铜锣、盾牌、头盔、雨具、搬运工具、小凳子等。

6

叛逆不是指杀马特风格,而是指有主见,敢去触犯某些“禁忌”,做出常人不敢的事情。这些人童年也都是些惹是生非,敢挑战权威的娃,在传统文化下他们早给教训得很老实了。

Dr.A有个放射科同事,我5/6年前见过,批判思维很强,有点冲,一看就是小时不好管教的货。后来,有天他好端端不干了(要知道那是香饽饽职业),跑去倒卖二手CT机给东欧。当时他同事都觉得他疯了,现在他做得很大,早财务自由了。

以前,中产的娃老老实实读书,任高职拿高薪,比瞎折腾风险低:这就是为啥欧美很多中小企业家的娃不继承企业,反而老老实实跑去当医生、律师、金融分析,宁做高级打工狗的原因。现在,在不确定因素很大的未来,这种特质,又成了娃安身立命的一个附加武器。

所以这种不安分的娃,家长要心态包容而非一顿乱棍。娃惹事了,静心和娃聊聊,倾听后要表示能理解,但也叮嘱他留你点颜面。当年捣蛋鬼DrBing的老爸就是这个做法,至今我感激在心。

7

感性就是指创意、艺术、文化、社会性这类模糊、主观的感知(如才艺、交际等劳什子)。这种认知是基于人生经验、人类文化的。《百年孤独》我喜欢那句“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只有“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也只有“人”才能读懂这样的句子,并被触动。

感受细腻的东西,AI代替不了——他们没用肉身在世上出生,成长,老去的生命体验。

以前,文化熏陶——文学、艺术,文化、音乐,大多是中产家庭教育中附庸风雅(俗称装逼)的部分,现在它具有了强烈的实用性。娃的培养过程,要侧重体验中的内心感受、文化底蕴积累、品味提升——大量的课外阅读,展览,博物馆,音乐会等等是重要的基础。

象征性表面功夫(例如乐器、绘画,考证、比赛)不用花太多精力,体验了就OK,毕竟技术性、执行层面的东西,AI、机器比人牛得多!让娃少受没意义的折腾,就赢了50%的人。

Aldebaran Robotics15年出品的助手机器人罗密欧

8

最后还有:危机意识。

天真烂漫的状态下,和有危机感的状态下,人的心智发展速度/自我提升动力是不一样的(回想下你高三开挂状态)。

《吃羊肉时,孩子忽然问“小羊羔没有妈妈了吗?”怎么回答》这篇文章,我说过:应该用尽量平实而不恐吓地告诉娃世界的真相,我自己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我很早就告诉娃什么是人工智能,常和娃看科幻电影,去机器人展,机器人足球赛,讲解简单算法,教教简单编程。娃很早就平静接受了不可避免的未来:我们竞争对手不是同班学霸小明,不是老爸有钱的小东,而是无处不在的AI机器人。自己不加油,以后给人剥削的机会都没有。

娃会乐观地说:“没关系,它们也是我们的伙伴啊!而且,我会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要么,我长大当机器人的设计师吧。”

这算好心态吧。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