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有些少年时代的玩伴,

曾经是那么亲,

彼此之间的友谊,

曾经是那么纯,

可是时过境迁,

我们各奔东西,

有了截然不同的阅历。

我们遇到了各自的灵魂伴侣,

与之合而为一,

我们于是长成了“自己”,

从此再也没了交集。

 

当我们再次相遇,

曾经的那份情谊

把我们的记忆唤醒,

我们又渴望彼此相依。

然而,

曾经是曾经,

过去是过去。

没了共同话语的两个友人,

相对无言、深深叹息——

 

每当我们鼓起勇气想表达自己,

换来的仅仅是客气、客气……

原来,人心里会有一种感觉,

就是——

你对曾经的知己

提不起说哪怕一个字的兴趣!

新苗原创,敬请打赏,以资鼓励~~~

一次以“谈心里话”为话题的写作课,一个四年级男孩交给我这样一篇作文——《AA,我想对你说》:

我的好朋友AA:

我好几次当你面说你很耍帅,爱装逼,又爱逞强,你都反驳说:“啊,你还不是一样吗?还叫!”

只要谁反抗你,你就生气还打人,我真的很想和你绝交。你打人或踢球时更是装一个样子,就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很了不得嘛!你想让大家成为你的随从,成为你的奴才,成为你的工具。有的人稍有反对的话,就会受你欺压。你每天都要嘲笑别人,可不想想我们天天受你摆布,被你殴打或排斥,我们会是什么感受。

你一开始其实是一个被我当成榜样的人,可是现在你却成了这个样子。你喜欢找出自己的优点,却去找别人的错误。你原本是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变成这副德性,变成一个欺软怕硬的人。

当然,你也有优点。你学习好,每次考试成绩90分以上,这是我要向你学习的地方。

希望你变回原来那个你吧,我们还是好朋友。

你的同学CC

这封信写得多真实多恳切呀。相信读者们对信中提到的AA这类人一点也不陌生。我时常听中小学的孩子们提起,班上哪些人多糟糕,他们爱欺负人,他们爱控制人,他们把自己及其他一些乖孩子折磨得很惨。

有个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农村女孩,四年级时转学到了城里的实验小学,一去就占据了优势,各科几乎不被扣分,因此惹起了班上同学的普遍嫉妒。学习好的,说她来了就进不了前三名了,学习差的正好拿她发泄心中积压的各种不满。转学后至现在六年级,这三年中班上的同学对她极尽辱骂之能事,哪怕她尽一切努力去辅导他们学习,去为班级做事,也还是没有换来友谊。就在几周前,全班同学又搞了一次“集体轰炸”,在班上起哄,加给她一堆难听的绰号:大黑猪,大黑狗,阿拉伯大黑男人……她呢?委屈极了,默默哭泣。

不得不说,人性真让人无语,社会就是这么个模样。假如你是这个女生,你会怎么做?

一个孩子,放到人群中去,会不会受欺负,其实跟你是高矮胖瘦,是学霸学渣,是富有贫穷,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跟什么有关?跟你的“内力”最为相关,而这种内力是通过你的眼神泄漏出来的。一个人,站在集体中,如果你的眼神坚定而自信,充满不可侵犯的尊严感,谁敢侵犯你?相反,如果你总是低眉顺眼,目光躲闪,一副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的样子,想欺负你的人自然就会来试探你了。

当他人第一次对你“非礼”的时候,你必须立即抵抗,一举攻破,他就收敛了。否则,一而再,再而三,年复一年,你的“软柿子”形象就定型了。往后老师、家长再要帮你重新树立你的不可侵犯的形象,就很困难了。

当我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常常向我投诉,坐在她旁边的两个小朋友扯她头发、揉她脸,有时还向她吐口水,很讨厌。我建议她严肃地跟这些小朋友说:“请你不要这样做,我很不舒服!”她却答:“我讨厌这样说!”她害怕冲突,不想得罪人。

但是,当别人捉弄你的时候,你不肯表明你的态度,而是默默忍受,回家再抱怨,有什么用呢?事实上,每个小朋友都是明理的,只要你敢说出你的不满,他就矮了三分。后来,还是我跟老师联系了,老师帮忙调了座位,这烦恼才解决了。但这种解决靠是的外力,不是内力,最终每一个孩子都是要靠自身的内力去立足于人群之中的。上了小学,她要再受欺负,我就尽可能不再出面了。她必须像写心里话的CC那样,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勇敢地站出来,跟对方说“不”。

我经常跟那些受欺负的孩子们讲我一位学生的故事。S,原先在同安二外读初一,初二时转学到了岛内一所好初中。刚去时,旧人欺负新人是潜规则,当一个男生叫她“一米四”时,她怒气上来,顺手抓起一本书,狠狠地朝那个男生的脸上砸去。嘭的一声!班上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对她肃然起敬。很快地,许多同学围过来和她交朋友,上下学路上和她一起走,与她交流谈心。她那种发自内心的尊严感,令人赏识。

如果朋友们读到土家野夫的散文《掌瓢黎爷》,一定同样欣赏野夫在受威胁时的勇而无惧,那施压者不战而败,夹着尾巴蔫了。

我不是提倡武力,也不是提倡冲突,我是提倡我们既不欺负任何人,也绝不让任何人欺负。自信与自尊,敢做与敢当,才能使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拥有自我的独立的人。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是家长和老师都赞同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孔子如此了解学生的特点,给他们不同的建议,以促使他们成长,真是令人叹服。这个“因材施教”的理念,从古至今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可是,我们就是很难看到这一理念被落实。学校老师的综合素质不同,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先不讨论,本文讲的是,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从孩子出生起就对孩子十分了解,不管他们懂不懂教育,他们首先遇到的并不是教育手段问题,而是价值观问题。

  前几天,圈里的朋友们展开讨论,其中一位谈到某校长对培养女孩的看法,他认为女孩首先要性感,要漂亮,要有女人味,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听到这种说法,你可以立刻断定,这个校长不是真搞教育的,他对教育的本质缺乏了解。他正在把他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听他演讲的所有人。

  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至少面向所有孩子,这里面有人天生丽质,有人长相困难,有人家庭富裕,有人家庭贫寒,有人聪明灵活,有人笨拙愚钝……什么类型的孩子都是有的。就女孩而言,性感、漂亮、女人味,拥有这特质的人有多少?让那些矮胖瘦瘪丑的女孩受什么教育?她们是不是应该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最重要的品质得不到了,只好凑合地活下去呢?

  那位校长的理念,我们一下子就可以看出照搬美国的味道。而我前几天正好看到一个两分钟视频,美国人正在反思他们是如何把女孩都往那一条追求性感漂亮吸引异性的路子上推的:女孩子嘛,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怎么可行?到了十几岁就打扮得娇美妖娆,走在街上看见时尚广告就站住,掏出口红开始涂起来……她们早早地过上了女性世界的生活,在异性中间游刃有余,在男人眼里,在那个校长眼里,当然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可是,女人自己呢?你不是她,怎么知道她内心里真正的快乐与痛苦?更何况,你能理解那些达不到这种标准的不漂亮女人?

  在学校里任教的老师尚且这么信口开河,普通家长更不用说了。他们往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要的,就强调孩子去遵循去追求,而自己认为没价值的,无关紧要的,就干扰孩子去探索去创造。父母也赞成因材施教,可是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你根本过不了第一关:你无法承认你不是他,你并不真正懂得他自己的需要。

  我的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讲了他同学的父母如何剥夺他体育中考的考试项目选择权的事。这同学想加强引体向上练习,选择它作为训练与考试的项目,但父母认为他投铅球更稳,强迫他选铅球,他抵抗,父母又找老师来劝说他放弃主见。我的学生写道:

  这一件事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叛逆”。如果我同学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老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做,常跟父母唱反调,他就会被视为“处于叛逆期”;如果他被父母驯服了,最终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意志,不再坚持己见,而是事事乖乖顺从父母,就叫“度过了叛逆期”。

  父母能因材施教么?有意或无意地控制孩子,更加常见。这种具体小事还小意思,关于人生理想、价值取向,父母更是极尽自己之能耐,去调教孩子。我把这篇文章发给家长看看,家长的第一反应仍是,孩子还不懂事,我们都是为他好……

  唉。孩子已经明确说明,你不是我,你根本不了解我的需要,我这样选择是因为什么什么,父母偏要说,错了,你是不懂自己,你其实需要什么什么。你觉得草莓味冰淇淋好吃,让孩子一定要吃这一款;孩子却想吃一根香蕉味的,而你觉得香蕉味很难吃,于是一直劝说他放弃,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草莓味的才好吃。孩子怎么做?放弃吧,做个听话的乖孩子,处处服从,天天被夸奖;坚持吧,时时与父母顽固对抗,做个刺儿头,让父母训斥、数落,天天不开心。要过上平静快乐的日子,都费劲了,还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争取自我实现呢!

  教育女孩,教育所有的孩子,如果不是倡导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追求自己的理想,真心喜欢就去尝试,不适合自己就不强求,告诉他们只要有益于自身又无害于他人的选择都是可行的,而是用一种时髦的观念来诱导他们,那是教育么?全球化十分可悲的一点就是,使更多人陷入同一种类型的迷茫,至于因材施教嘛,真是难于上青天,只不过当了许多人用来美化自己的幌子而已。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