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小学后,我和孩子妈去开家长会(美国家长会一般都是和老师一对一的),当时我就提了一个问题,“怎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学术成绩?”

老师回答,“当然是多增加阅读啦!”

一听阅读,我就乐了,我说,咱们家的阅读数量那绝对不少,什么I can read啊、the Piggie and Elephant啊、Dr Seuss啊 … 阅读量那绝对是杠杠的!

老师也笑了,说我们读的那些都是故事类的图书,如果想让孩子能更上一层楼,得让孩子多接触一些非故事类的图书呢,特别是Concept Book(概念类图书)。概念类图书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学科学习十分重要,而且还能扩充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一听Concept Book这个名字,我瞬间就很晕,这是个啥玩意啊?于是,老师吧啦吧啦给我普及了一下概念类图书的常识,然后说咱们硅谷这边的小学,一般要求多读一些这类图书,以增加孩子的知识和提高创造力。

▋家长过度重视故事图书,让知识传递不平衡

在我们社区的图书馆,儿童图书都是分为fiction(故事类)和non-fiction(非故事类)两大类,每次去图书馆,儿子第一时间就跑到故事类的书架下选书选的津津有味,而非故事类的书架他却是很少光顾。自从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也开始留心观察,发现其实不光是孩子,大部分孩子和家长也都是这样,每次借书,大伙手里捧的都是厚厚一摞故事类的图书。

为什么会这样不平衡呢?那是因为故事类的图书都有一个主角,而主角的角色发展就会引出一段故事,孩子读起来会非常津津有味,而家长和孩子讨论故事也很轻松,一个故事讲完,我们也会延伸出很多讨论的话题,比如发生了什么故事?谁做的对?你学到了什么?… 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性很强。

但是非故事类的图书读起来却远没有那么轻松,因为非故事类的图书包括概念类绘本、人物传记、艺术等等。特别是概念类图书,往往介绍的是一些数学、科学、历史方面的概念,没有故事情节,甚至还没有故事人物,远谈不上生动有趣。

孩子看了之后,如果没有家长恰当的引导,会觉得有点索然无味,而家长看了之后,感觉就是一个个的概念,也不知该如何和孩子聊才比较有趣。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知识传递不均衡,家长过度注重故事类图书的误区。

▋概念类图书的3个类型及6个推荐

在说概念类图书重要性之前,我们先看看什么是概念类图书。引用两位儿童教育专家Frances Dowd和Donna Lyday的观点,概念类图书往往描述了一组物体,或者一些抽象的概念。

比如说描述汽车,概念类图书会着重讲汽车的构造,有车轮、有方向盘、有引擎等等,它注重的是讲解一个科学知识;而故事类图书则会将汽车拟人化(类似于汽车总动员),它注重的是讲述一个故事。

概念类图书一般分为下面几种:

1、数学类概念图书

推荐:My Path to Math系列书;Sides,Flips,and Turns

这类图书都是围绕数学一个个的主题展开,有的谈形状、有的谈逻辑规律、有的谈计算、有的谈数数,比如My Path to Math系列书就是这一类的代表。

身为一个理工男,我并不喜欢那种大而全的教科书,因为一旦教科书覆盖的知识点太多,它就很有可能每个点都不能讲解得太细,这就会造成孩子一知半解的情况发生。

因此,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些数学专题类的图书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比如我给孩子讲图形移动,这就涵盖了平移、翻转、旋转、对称等好几个知识点,我用下面这本概念图书就可以将那些知识点分析得很透彻。

所以,如果想学好数学,选择合适的数学概念类图书,精读每个知识点会非常的重要!

2、科学类概念图书

推荐:Basher系列丛书;ME

科学的范畴很大,包括化学、物理、机械、天文统统都属于科学,这类图书往往是瞄准一个个小的领域来展开,比如Basher系列丛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每本都在讲一个小知识点。

我们就给孩子借过很多Basher的书籍,小到分子、原子、元素周期表,大到太空、银河系、星球,这套书都有涉及。

另外还有一套叫做ME的科普书籍也是很赞,这套书自从1998年出版以后,一直在美国很流行,它用轻松的画面和语言给孩子讲解了测量、身体、时间、地图、家庭、太空的概念。

记得有一天带孩子体检,看到医院里挂的一个人体模型,孩子很兴奋地盯着模型给我指人体的各个器官。后来才知道,原来他这些知识积累都是从ME那套书里自己学到的。

所以,当接触了这类科学类图书后,孩子的知识面会极大的增加,同时接触的东西多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会随之提高。有一天孩子读了一本关于风的概念绘本,他就突发奇想,寻思着能否做一个风向标来测一下风向,于是我们就用吸管、竹签、纸片做了一个,当风刮起的时候,这个箭头能帮我们指明风向。

3、历史地理类概念图书

推荐:All about Hawaii;Who was Leonardo da Vinci

这类图书往往是从历史或者地理的角度展开,讲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个地理知识,比如我们上次去夏威夷之前,就给孩子借了一堆关于夏威夷风土人情的图书。

有一次孩子要做关于达芬奇的一个项目,我们就给他借了介绍达芬奇的书。

这些图书能帮助孩子了解地理、接触历史,对他们自身的人文修养也是有极大的提高。

 ▋关键在于父母本身的耐心和知识面

概念类图书因为缺乏情节,所以比故事类图书难读的多,父母本身的耐心和知识面将决定了孩子对这本书理解的程度。

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读概念类图书,儿童教育专家Anat Ninio和Jerome Bruner特地提出了一个叫做Ritualized Dialogue(程式化对话) 的概念,它采用交互式的方式让父母和孩子互动起来,一共分为4个步骤。

“Look”:首先说一声“Look”,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What’s that?”:下面开始提问,这是什么?

 “It’s a ___”:这是孩子回答的时间。

 “YES”:当孩子给出答案后,父母再提供正面的反馈,经常加一些诸如“Good”、“Great”、“Awsome”之类的词语尤为必要。

孩子的语言能力有限,父母需要提供一个大的框架,让孩子在里面填词。随着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父母就可以基于这个框架,多引导孩子一些问题。比如我给孩子读ME的Counting Time这一本书,有一页讲了分和秒的概念:

我打开计时器,让憨憨眨了下眼睛,给他计时,“Look,眨一下眼睛是几秒钟啊?”

孩子看了计时器,答,“1秒钟”

“如果我画一个图案需要1秒钟,你能数一数图中有几个图案吗?”

“One, two, three … ”,他挨个数下去,“一共60个!”

“Great!那就表示我画所有图案需要60秒”,我进一步延伸,“其实60秒又等于1分钟,你看是不是这样呢?”

我拿出钟和孩子一起计算秒针的跳动,以了解观察秒针和分钟的关系。

当孩子发现60秒到了后,分钟会增加1的时候,他激动地叫了起来,“Oh,真的呢,That’s cool!”

所以,和孩子共读概念类图书很考验父母的功力,如果想让孩子最大程度地理解绘本,我们需要做到三原则:

尽可能多地和孩子进行交互,多提问,多回答;

利用实验、视频等辅助手段,帮助孩子理解里面的知识点;

发挥创造力,进行知识点的延伸。

记得儿时上学,老班在劝我们多读书的时候,特别加了一句,“多读书,不是让你们多读小说,光读小说是进不了清华北大的”,其实现在想来还是有几分道理!知识的分布应该是均衡的,故事绘本要读,概念类绘本也要读,不是吗?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